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造型美观,工艺绝伦。侗族整座木构建筑以榫卯连接,不用一颗铁钉,但是却十分牢固,不仅有极高的工艺价值,而且是侗族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从三国时期就开始形成,当时的侗族祖先“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侗族木构建筑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包括鼓楼、萨堂(祖母祠)、民居、风雨桥在内的十大件,构成一个完整的侗族个建筑群。 鼓楼一般位于寨子的中心,附近有歌坪、戏台、萨堂,是侗族村寨的核心构成。紧靠鼓楼外围是民居住房,再外是禾晾和禾仓,出了寨门有凉亭和风雨桥。 侗族称当地的民间工匠为“梓匠”。在设计鼓楼、风雨桥以及民居等时,“梓匠”使用的工具是侗族传统的度量尺“匠杆”,“匠杆”由竹子临时制成,长度和房屋中柱的相当,楼房各部的长度和尺码都绘刻在上面, “梓匠”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梓匠”常用的13个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都刻在“匠杆”上和建筑构件上。鼓楼也称“罗汉楼”,居于侗寨中心,室内除火塘、板凳、木鼓之外,别无他物。鼓楼以巨大的木头为中心柱,这也是侗族人民的精神象征。侗族歌谣有“鼓楼建在龙窝上”的歌词,因而鼓楼的中心位置有其风水上的意义。传说鼓楼照“杉树王”建造,因而总体轮廓形似杉树,这是侗族大树崇拜观念的体现。侗寨的居民住房以鼓楼为中心四周扩散,以实用为建筑出发点,因而结构和装饰没有鼓楼或风雨桥那么复杂。侗族民居属于干栏式木楼建筑,在地上打桩立柱,树立栏杆,房屋就构筑在这上面。侗族干栏式木楼建筑防潮防虫,一般有三层,底层不住人,储存工具、饲养家畜等,人住第二层,有火塘、卧室、楼梯间、宽廊等。第三层一般是用来存放粮食,也有作卧室之用的。侗族村寨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寨门不单单是界标,更有其礼仪象征作用。风雨桥是在木悬臂梁式平桥上建造长廊。侗族村寨多溪多水,风雨桥既能为行人遮风避雨,也是村民游玩聚会之所。 风雨桥不仅有着实用价值,更是侗族宇宙论图式中的一个要素,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传统民间工艺,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主要通过民间工匠传承,但是,目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出现危机,主要是因为建筑工匠后继乏人、木材来源匮乏、木结构建筑易损毁等因素。

  2006年6月7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由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申报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编号:Ⅷ-30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