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纪念碑资料图片
为了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族果基家支的首领果基小叶丹在冕宁县彝海边歃血为盟。当时居住在彝海边的彝族毕摩沙马马海子和他的叔伯哥哥沙马尔古一起主持了“彝海结盟”的宗教仪式,并且积极主动地护送红军通过彝族聚居区。
“彝海结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一般史籍中,都主要是将笔墨集中在此次事件的主角——红军总司令刘伯承和彝族头人小叶丹身上。其实在这次重大事件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为“彝海结盟”作出过积极的贡献。由于史料记载不多,他的事迹至今都还鲜为人知,他就是彝族毕摩沙马马海子。
沙马马海子于1908年出生于冕宁县彝海附近的一个毕摩世家。1935年5月,红军强渡金沙江后,到达凉山彝族聚居区的冕宁县泸沽镇,并准备强渡大渡河继续北上。当时红军面前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从泸沽经过越西到汉源县大树堡的大渡河边,这条路虽便于行走,却有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把守。另一条是从泸沽经过冕宁县城,从拖乌翻山到石棉县安顺场的大渡河边,这是条羊肠小道,而且要经过彝族聚居区。由于地方军阀和历代反动统治集团长期统治压迫少数民族,造成深刻的民族隔阂,蒋介石认为红军不会走这条路,所以国民党军队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在经过认真研究,权衡利弊后,红军毅然决定选择第二条线路。红军认为只要在彝族群众中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搞好同彝族群众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就能够化解民族隔阂,解决红军过彝族聚居区的问题。
红军应当怎样在彝族聚居区宣传、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怎样才能取得广大彝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红军总司令刘伯承根据彝族人民的传统习惯,创造性地采用了“彝海结盟”这一形式,同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完成强渡大渡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彝海结盟”也成为长征史上的一段佳话。
沙马马海子不但直接参与了“彝海结盟”的整个过程,而且亲自主持了“彝海结盟”的宗教仪式,利用其作为宗教人物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给结盟仪式赋予了更多的神圣性和权威性。
据沙马马海子的《回顾“彝海结盟”》和《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资料选编》等资料介绍: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派人来约果基小叶丹到彝海边上去谈判,商量红军过彝族聚居区的事情,并且明确表示愿与果基小叶丹结为弟兄。按照彝族的宗教习惯,举行重大的结盟活动,需要邀请毕摩主持结盟的宗教仪式,否则结盟就缺乏神圣性和权威性。因此,果基小叶丹到彝海边去见刘伯承时,除了带上其亲属以外,还特别邀请当时居住在彝海边的彝族毕摩沙马马海子和沙马尔古随行。当果基小叶丹、沙马马海子等人来到彝海边时,红军已经来到彝海边上,有个懂彝语的红军战士站在山坡上大声宣传,说红军不打彝民打官僚,红军是彝民的兄弟。
当果基小叶丹、果基尼坡、果基沙马、沙马尔古、沙马马海子、的惹普几子等人来到彝海边时,彝海边和山坡上都站满了红军。刘伯承司令出来接见果基小叶丹、沙马马海子等人时,他们按照平时彝族人见汉族官员的习惯,取下头帕,准备跪下向刘伯承行礼。刘伯承连忙阻止他们,说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兄弟。然后,刘伯承对果基小叶丹、沙马马海子等人说明,红军是北上抗日路过彝族聚居区的,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是彝民的兄弟。刘伯承问果基小叶丹过彝族聚居区的路怎么走,并要求果基小叶丹为红军过彝族聚居区提供方便时,果基小叶丹对刘伯承说:“从彝海边经过拖乌到石棉李子坪、察乐的路是我们果基家管的地盘。”
接着,刘伯承问果基小叶丹:“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兄弟?”果基小叶丹说:“按照我们彝族的习惯,要打鸡喝血酒。”刘伯承说:“我们就按照彝族的习惯打鸡喝血酒好了。”果基小叶丹事先就叫的惹普几子带上一只鸡,这时他把鸡交给沙马尔古和沙马马海子。按照彝族的宗教习惯,他们首先念经打鸡,呼唤天神、地神来为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的结盟作证,然后把鸡血滴入装有彝海水的茶盅内(本来应当用酒,当时没有酒,就以水代酒),刘伯承先喝血酒,他说:“上有天,下有地,只要我们活在世上,就一定要互相帮助,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反我,我不反你,如果谁不一条心,整别人,就像这鸡一样死。”接着果基小叶丹喝血酒,他在喝血酒时除了重复刘伯承说过的那些话以外,还保证让红军安全通过彝族聚居区。
沙马马海子和沙马尔古主持“彝海结盟”的宗教仪式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解决处理重大问题时,必须请毕摩来主持宗教仪式,体现神的威望。所谓神的威望,就是说,毕摩在主持结盟仪式时要呼唤天神、地神来为结盟者作证,如果谁毁盟,谁就要受到天神、地神的惩罚。这种神的威望不但体现在结盟的双方,而且体现在当地的彝族社会中。因此,当彝族群众得知是毕摩主持了果基小叶丹和刘伯承的结盟仪式后,彝族群众就立即把红军视为果基小叶丹的骨肉弟兄,红军也就顺利通过了彝族聚居区。
结盟仪式后,为了加深相互了解、信任,进一步商量红军过彝族聚居区的事情,刘伯承邀请果基小叶丹、沙马马海子等一行人到大桥镇去。当天晚上,刘伯承派人买了一只白母鸡和白酒,仍然邀请沙马尔古、沙马马海子主持结盟仪式,又和果基小叶丹等人喝了一次血酒。刘伯承说,红军现在要北上抗日,以后要解放全中国,各民族要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大,要坚持民族平等,坚持与地方军阀和恶霸势力作斗争。刘伯承代表红军把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交给果基小叶丹。
“彝海结盟”仪式结束的当晚,果基小叶丹、沙马马海子等人就留在了大桥镇红军司令部过夜。次日红军开始通过彝族聚居区。为了保证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沙马马海子又以他毕摩的身份及其在彝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参加了护送红军的行动。
果基小叶丹等人在彝海边搭了一个棚,红军指挥官和果基小叶丹、沙马尔古等人在这里接应红军过彝族聚居区。护送第一批红军的有果基尼坡、沙马马海子、的惹普几子等十多人,他们一边给红军做向导,一边进行宣传工作。他们对沿途的彝族群众说:“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喝血酒结为兄弟了,我们要让红军安全通过这里。任何人不得伤害、抢劫红军,不准阻挠、耽误红军行军。红军不打彝族群众,他们是北上抗日的,是我们彝民的兄弟。”沙马马海子平时经常在冕宁拖乌、石棉李子坪一带从事宗教活动和调解民间纠纷,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沙马马海子宣传和亲自护送红军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了沿途的彝族群众。沿途广大的彝族群众不仅加深了对红军的理解和信任,而且还积极支持和帮助红军,主动给红军当向导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当第一批红军顺利过境后,三五个人、两三个人也可以送一支红军队伍过境了。红军大队在果基小叶丹所领导的彝族人民的护送下,一路畅行无阻,经过几天几夜,安全迅速地通过了彝族聚居区。
红军大队离开冕宁后,地方军阀邓秀庭和恶霸势力卷土重来,对支持红军的广大彝族群众实施反扑。他们首先攻击最后撤离冕宁的抗捐军和少数红军伤病员,接着就杀人放火,抢劫物资,无恶不作,许多彝族群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果基小叶丹、沙马马海子等人也遭到疯狂报复,他们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小叶丹打起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坚持斗争,后惨遭邓秀廷杀害。在十分艰险的境况下,果基小叶丹的亲属一直把刘伯承赠送给小叶丹的旗帜珍藏到1950年冕宁县解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