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在思茅机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改建后的思茅机场。资料图片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的思茅机场(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后,思茅机场也更名为普洱机场)从1961年3月建成通航,到如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半个世纪以来,思茅机场承载了几代普洱人的梦想与希冀,也见证了普洱50年来的变迁与发展。
普洱市地处云南边疆,聚居着汉、彝、哈尼等26个少数民族,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国接壤,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为了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及国防事业的需要,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距普洱市西北部2.5公里的马鞍山一带开始修建思茅机场。
1959年11月22日,思茅机场破土动工。原思茅专署从所属各县抽调民工2500人参与机场建设,其中墨江700人,宁洱500人,江城300人,澜沧700人,景洪300人。另外,又从思茅专署机关、团体、厂矿、学校、驻军等单位抽调3000人、200辆汽车参与建设。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大型机械,许多建材的运输只能靠人挑肩扛。为了节约投资、保证质量、加快建设速度,工程采取了“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方法。1961年3月15日,思茅机场正式通航。
通航当年,思茅机场就迎来了两位重要的客人——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1961年4月,中国和缅甸正式签订边界条约,合理地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在友好的气氛中,周恩来邀请缅甸总理吴努到云南度假,并到西双版纳过傣历新年。4月13日,周恩来与吴努等从昆明乘专机到达思茅。当飞机降落在思茅机场刚刚修好的土跑道上时,机场一片欢腾。当地数千名各族群众穿着盛装,手捧鲜花,“周总理好”、“吴努总理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思茅机场的建成,架起了普洱与外界交流的空中桥梁。1963年11月,陈毅副总理乘飞机前往思茅途中,俯瞰边疆的大好山河时,即兴赋诗一首:“昆明南翔到思茅,一霎凌空路不遥。水库星罗明似镜,万倾林海涌波涛。”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普洱机场起降的还都是小型飞机,像伊尔-14、安-24、伊尔-18 、安-12等。飞机小,容纳的乘客就少,远远满足不了大众出行的需求。由于一票难求,许多人只能“望机兴叹”。那时,虽说土跑道已变成混凝土道面,但整个飞行区还全部为敞开式,人、车、动物出入自由。飞机起飞前,机场的工作人员还得赶走停留在跑道上的牛,到了晚上,飞行区就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思茅机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总投资近亿元。现在的思茅机场保障设备先进了,飞行不必完全看老天爷的脸色,可以全天候起降飞机;过去的小型飞机被先进的波音737取代了,飞行时间缩短了,效率提高了;航班不断增加,旅客吞吐量逐年增长,2010年旅客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了20万人次大关;排队买票已被电话、网络预订机票所取代;以前的候机楼只有几百平方米,功能不全,如今,5300平方米多功能候机大楼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真是今非昔比,换了人间。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