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藏族  > 详细页面

泽当哗叽,千年手工艺焕发新机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整理:史卫静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6日 浏览量:

哗叽编织时使用的特有捻线工具“久森”

  氆氇是藏族人民手工制作的一种毛织品,可以用它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可将它作为礼物赠人。

  最高档的氆氇藏装,是用一种名叫“哗叽”的布料制作而成的。哗叽编织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泽当镇独有的一项手工技艺。因此,哗叽也被称作“泽帖”。“泽”即为泽当镇的简称,“帖”是藏语“帖玛”的简称,意为“毛哗叽”。

  哗叽的编织技术难度大、选料讲究、工艺流程复杂,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哗叽。如今,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手工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在贡日山脚下的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里,汇集了哗叽编织老艺人和新学徒,他们为传承和发展这项技艺作着努力。

无心之语打动有心之人 

  泽当镇上一幢二层楼房就是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在其中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手工作坊里摆放着各种古老的编织设备。

  说起合作社的成立,竟源于一位老人的无心之语。今年快50岁的合作社负责人巴桑讲起这段渊源时依然满怀激动。巴桑本是一名唐卡画师,在泽当,每个人都对巴桑画的唐卡赞誉有加。

  据巴桑回忆,那是2008年初的一天,几位坐在他家附近晒太阳的老人闲聊时,其中一位老太太说道:“巴桑的唐卡画得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哗叽也做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呢。”

  这句话被站在家门口的巴桑无意间听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巴桑的内心深受触动,“真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巴桑细述着当时的感受,“我的母亲就是做哗叽的,从小我就在一旁看着她精心编织,却从来没想过自己去从事哔叽编织工作。那位老人的话让我开始思考家乡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问题。”

  2008年,泽当镇掌握哗叽编织技术的手工艺人屈指可数。作为一名唐卡画师,巴桑深知藏族传统文化的珍贵。出于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主动承担起哗叽编织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准备自费成立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

千年手艺起死回生

  从那时起,巴桑开始搜集关于泽当哗叽的资料,挨个拜访掌握哗叽编织技艺的老艺人,动员他们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2008年5月1日,合作社正式成立。在巴桑租用的厂房里,存放着一些历史非常悠久的哗叽编织工具,其中一种叫做“久森”(音译)的纺锤是哗叽编织独有的捻线工具。捻线是整个哗叽编织过程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要用“久森”将羊毛捻成细如蚕丝的精线。走进合作社的手工作坊,这种纺锤最引人注目。只见五根长长的细线从房梁垂下,每条线的另一头都挂着一个纺锤。巴桑费了很大工夫请来的阿旺措姆老人已经80多岁了,她坐在这些纺锤前面,按顺序搓转着纺锤,手法非常娴熟。这些纺锤发着“呜呜”的声音,迅速地旋转着,制作哗叽的经纬线就在有序的转动中变得越发精细。

  巴桑还会经常和老艺人们探讨,大家一起摸索着这项技艺的操作流程。他还在哗叽编织流程的每一道工序上,都安排了一位老艺人指点年轻学徒。据了解,合作社里的所有年轻学徒除了吃、住免费外,还能领到工资。巴桑说,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家乡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并通过大家的努力将它传承下去。

  巴桑始终没有放弃对哔叽资料的抢救工作,他先后整理出了17代哗叽编织技艺传承人的档案资料。另外,巴桑还搜集到一些祖传的毛哗叽制品和工具模型,它们全部被展示在合作社的销售店里。就这样,濒临失传的哗叽编织技艺在巴桑的合作社里重焕生机。

秉承传统不忘创新

  巴桑自己也参与到哗叽的原料采购和制作过程中。不久前,他刚从山南地区的曲松县采购羊绒回来。说起哗叽,巴桑就一脸自豪。他用手捧起身旁麻袋中的细羊绒介绍道:“这是羊后颈部位的绒毛,是羊身上质量最好的绒毛,一头羊身上平均只能出0.8两这样的绒毛。哗叽就是用这种手感最好、最精细的羊绒做成的。”由此制成的哗叽比普通氆氇轻薄细腻得多,保暖功效也更强,因此哗叽制品的价格不菲。

  据巴桑介绍,制作一身纯手工的藏装至少要用半个月的时间。他们手工制作的藏装最便宜的要两三千元一套,贵的则要上万元一套,销量最好的藏装则是价格为五六千元一套的。

  除了制作传统藏装,他们也花心思琢磨如何吸收新元素,如何用最高档的藏式布料制作出新潮时装。藏汉结合的羊绒风衣就是他们研究的成果。此款风衣在经典藏装的传统元素基础上,加入了时尚元素,因此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此外,巴桑还利用自己的绘画才能,设计了多种精美的图案,将其绣在织好的哗叽面料上,以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巴桑说:“很多人都专程从拉萨过来选购我们的藏装,也不断有订单主动送上门来,我们的藏装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何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这已经成为巴桑幸福的烦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