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织锦是我国传统织锦技艺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至今仍保有传统艺术风格和织造技术的产品。苗族织锦又称织花,是苗族妇女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编织的花纹织物。苗族织锦有通经断纬法和通经通纬法两种,前者运用较为广泛,从东部苗族的湘西到西部苗族的楚雄一带都使用。其主要特点是:本色的经线比较细,彩色的纬线比较粗,以纬克经,只显示影纬而不露经线。彩色的纬线充分覆盖在织物表面,正面色彩非常艳丽,反面呈不规则状。
苗锦纹饰的题材非常广泛,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山川日月、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等无所不有,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苗锦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规律的几何纹、菱形、方形、团花等,也有字纹、龙纹、舞人纹、鹭纹、鱼纹等不规则的纹样。贵州台江县、黄平县、剑河县一带以通经断纬法织出的彩锦图案十分丰富,有龙纹、舞人纹、鹭纹、鱼纹以及几何纹等,尤以台江县施洞、革东、五河一带织锦图最为丰富,色彩绚丽,一般用作围腰和衣背。
织锦方法主要有挑织、机织、编织三种。挑织一般都织宽锦,机织和编织只用于织锦带。织锦宽的可以有上尺,技艺非常精致,色彩鲜艳绚丽,样式美观大方,主要用于衣服、围腰、背带、背包、腰带等,是制作姑娘和少妇前面裙围的精品。
苗锦中最精美的应该首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麻江县下司和丹寨县南皋一带的“短裙苗”丝锦。这一地区苗族以细丝为经纬纱,织出的锦细腻富而有光泽,手感非常轻柔,色彩清淡而高雅,图案非常丰富。该锦尤以用丝之细著称,每平方厘米用纱达到经纱60根、纬纱90根的水平。
苗族的纺织工具和纺织程序都比较简洁,都没有像织蜀锦那样的提花机。但是,苗族妇女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纺织出品种多样、绚丽多姿的彩锦。
2008年,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雷山县组织关于苗族织锦的材料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苗族织锦进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标号:Ⅷ-105
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贵州省台江县、凯里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