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是壮、瑶、毛南等民族都喜欢使用的一种的乐器,这种乐器“中腰细、两头大”,状如蜂腰,因此称为“蜂鼓”。因演奏长鼓多系于腰部,因此也称为“腰鼓”。这种少数民族腰鼓的使用有较长的历史,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鼓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周去非《岭外代答》亦云:“静江腰鼓,最有声腔,出于临桂职田乡。”
瑶族的长鼓文化源远流长,其缘起与瑶族的人文始祖盘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瑶族的盘瓠传说中,说在远古时代,高王来侵犯,平王出榜招贤,许愿谁能斩下高王首级,就把公主嫁给他。龙犬盘瓠(以犬为图腾的部落首领)闻讯后揭下金榜,趁着高王醉酒,斩下了他的头颅献给平王。因为立下了汗马功劳,盘瓠便娶平王的三公主为妻,他们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的最早12姓。盘瓠成王后,仍过着俭朴的生活,经常教子女劳动狩猎。有一次,盘王带着6个儿子上山打猎,在追赶一只受伤的野山羊时,不幸被野山羊撞下山悬,挂在空桐树上而死亡。瑶人打到野山羊剥下它的皮张,砍回空桐树做成了长鼓。每逢盘王节,都要敲起长鼓,挑起长鼓舞,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湖南地区的瑶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来祭奠盘王。他们传说在远古年代,瑶人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巨浪,船在海中飘了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了。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盘王保佑平安。许愿后,很快风平浪静,船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从此瑶民便把这一天定为“盘王节”。在盘王节这一天,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会在一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用羊皮蒙鼓面。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其形状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在制作时,将木心挖空,在喇叭状的两头蒙上经过精心鞣制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鼓面,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在跳舞演奏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将长鼓横于腰间,右手五指并拢击打鼓面,发出“比比”之声;左手持竹片击打另一鼓面,发出“咚咚”之声。随着音乐节拍,便发出“咚比咚比咚咚比”的铿锵有力之声。在配上牛角、鋩锣、唢呐等伴奏,鼓角喧天,声音激越、振奋人心。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有72套表演程式。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粗狂勇猛、刚健洒脱。表现的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有关,如模拟犁田、盖房等劳动动作,模仿禽兽的动作等,也表现一些祭祀、占卜等内容。2008年,瑶族上鼓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鼓是瑶族喜庆的乐器,是瑶族祈盼安宁、幸福的吉祥物。长鼓也是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是瑶族文化的象征。
参考资料:
1.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百度百科:《瑶族长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