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世代聚居于我国中南和西南接壤之地的少数民族,从春秋秦汉至今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土家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积累了内容丰富的本民族传统医药知识及诊疗疾病的方法和经验,经过上千年口耳传承和代代丰富的积累过程,形成较为成熟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传统医药学体系并传沿至今,为土家民族人民的生息繁衍做出了贡献,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先民早自原始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就开始产生和应用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使用一些简单的防病治病知识和方法。早期土家族医药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时期,土家族巫师自称“梯玛”,是土家族人对本民族专门从事祭神活动的人特有的称呼,他们“皆通医道,皆事医术”,其医道及医术是建立在神与药的基础之上的,是土家族医药早期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现象。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家族先民在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了本能医药经验积累、初期医疗活动及巫医影响的发展过程。
唐宋时期,土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土家族医药的发展,汉族中医药的传入也丰富了土家族医药的内容,有关医药史籍中出现土人、土民用土药治疗的药物记载。宋代《图经本草》收载药物780种,其中收载施州(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产用的药物28种,如“紫背金盘草,生施州,土人单用此一物,治妇人血气,能消胎气,孕妇不可服”“大木皮,生施州,土人用疗一切热毒气”“独用藤,生施州,土人用疗心气痛”等。在此时期,土家医学逐步认识到自然界变化及其对物候、病候的影响,并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土家族医药经验与汉族中医药学内容交流融汇,形成了“三元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医学理论。
元明时期,土家族医药学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土医、药匠、水师、接生婆的出现使土家族医药进入了有专门的“土医”的时代。土医是全科医生,一般能诊治各种病症。随着专门医师的出现使医疗实践活动开始出现了分科诊疗疾病,如水师治疗封刀接骨,治疗骨伤、跌打损伤的外科疾病,接生婆负责接生婴儿及医治妇人病等。②土家医疗法的形成与应用。土家医疗法,特别是外治疗法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火功疗法、推抹疗法等多种土家医学外治疗法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土家医将其总结为“刀、针、水、火、药”五术一体的外治疗法,形成土家族医学外治疗法体系而世代相传运用。如封刀接骨、推抹按摩、刀针(或瓦针)破疮、火罐疗法、灯火疗法、磁针(瓦针)等。③土家族药物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成熟。这一时期,土医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对土家族药物根据临床应用进行分类,如专治跌打损伤的打伤药、清热泻火的败毒药等。对某些有毒性的药物进行加工炮制,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如焙制法、汗制法、炭制法、尿制法等。
清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土家族医学在前人识药治病、实践知识累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土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土家族民间医药和土医土药得到普及与发展,土家族名医不断涌现,医药著作相继编著出版,土家族医药学的框架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型。这一时期的民间土医从一草一方治病疗疾到坐堂设店诊病用药,一些中草药铺坐堂医生多用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称药匠或草医,也有相当一部分应用当地民间各种外治疗法进行治疗。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大量的土家族医生和医药著作。明、清以来土家族民间出现了许多医药手抄本,这些抄本一般为相互传抄或师徒传抄等形式手抄流传。到了清末,土家族医生中的有识之士,着手著书立说,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医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结合医生本人临床经验,编写出有关土家族医药验方、验案及综合性著作。较具代表性的有鄂西土家族名医汪古珊编著的《医学萃精》,全书共16卷,约50万字,于1896年刊行,该书收集整理清末之前土家族传统医药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湖北省咸丰县清末名医秦子文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整理土家族民间医药资料,聚历代医家之见解,药物之性用,著有《玲珑医鉴》、《验方集锦》等医著,《玲珑医鉴》包含药物、方剂、脉学、诊断及临床各科等丰富内容。另有当地土家族医生著有的多部医药学著作,如《医方守约》、《医方济世》、《寿世津梁》等。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记录了土人、土医、彼土人(或施州等地方)等民族称谓的药物188种,占全书收录1714种的10. 97 %,如横麦(土人)、燕麦(土人)、龙瓜豆(土人)、黄麻(土人)、觅(土医)等。这些冠以土人、彼土人及土医名称而作为土家族用药的记载,是我国本草学史之首例。这一时期土家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上承先贤,下启后世的作用。
近百年来是土家族医药发展较快时期,经过明清时期,土家族医药学从医理到本草,从诊断到治疗等各方面都得以较快的发展和成熟,土家族医药学理论逐渐完成了从口承到文传的过渡,为其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民国时期,是土家族地区民族民间医药从农村进入集镇,从个家药园或药铺到集镇设诊所或药铺较为活跃时期。当时的药店中,中药和草药(民族药)品种均有出售和使用。各地诊所和药铺的出现,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民间医药的发展。民国时期,土家族民间的土医、药匠在师承学医的基础上,对师传经验进行了文字抄记,出现了较多的医学抄本。如湘西民间的《七十二症》、《二十四惊症》,鄂西民间的《草药三十六反》、《急救药方》、《草药汇编》、《医疗精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自1958年开始,恩施自治州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药物资源调查,采集标本,分类鉴定、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84年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会议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及开发研究,土家族医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摸清了本底资料,通过调研,各地基本摸清了土家族医药人员的本底,同时摸清了土家族地区的民族药本底情况。对收集到的土家族医药“口碑”或“文字”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研究,使土家族医药成为文传的民族医药学,相继校注出版和编撰出版了土家族医药学方面的著作,如《秦氏玲珑医鉴》、《医学萃精》、《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医学研究》、《传统疗法集成》等。成立了土家族临床科研和教学机构,湘西州与恩施州分别成立了民族和民族医药研究所,配置了专业人员开展土家族医药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土家族有了自己的科研、临床、教学基地。在土家族医学教育上,湖北民族学院自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民族医学理论与临床运用”研究方向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加快了土家族医药的开发与应用、科研与教学的步伐,如对矮地茶治疗哮喘的研究等。加强了土家族医药的学术交流,对土家族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经验总结、民族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使土家族医药下山进城,进入现代发展的新时期。
纵观土家族医药从识草辨药到医药知识萌芽,从巫医神药到形成蕴含古朴哲学思想的民族医药理论,从口授心传的传统疗法到文字承载的医药著作,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土家族医药学发展成为包含本民族特色传统医药学理论、传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丰富的民族药物应用的传统医药学体系,不仅为土家族地区民众提供卫生保健,也走出民族地区,为现代土家族医药资源开发利用及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和发展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