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玉带桥位于距县城40公里处。横跨于虎山河上,因其弧形如玉带飞跨于崇山峻岭之间,凌架于滔滔激流之上,故名。屋面为悬山式,陶瓦垫沟,青瓦覆顶。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丰玉带桥
《信丰县志》记载:县东南赣粤交通要道,有条虎山河奔腾咆哮,水急浪高,渡客和行李掉入水中的事时有发生,村人余凤岐每念及此,不觉惊叹流泪,于是他决定在这河上建座大桥。乾隆五年,一个和尚对他说“今年八月十九日是黄道吉日,你就这天开工吧,到那时河里有几个大红鸭浮起的地方可以做桥墩。”老和尚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余凤岐满腹狐疑。
等到那天,河里果真浮起几只红鸭来,余凤岐兴奋之余,就按照老和尚的意思,请了能工巧匠展开兴建工程。动工两月,料尽财竭,余凤岐便把家里的牛、猪、鸡、鸭、粮食、田地、房屋都拿去卖掉,但钱还不够用。因此,他只得忍痛把独生儿子卖去,叫妻子四方乞讨以集资建桥。
玉带桥特色建筑
虽如此,桥还是无法竣工。余凤岐心如火焚,万分惆怅,他再次攀登香山去求助那个和尚。和尚说:“靠自己的力量做不起,何不仿效我筹建寺之法?”余凤岐知道这就是“苦行”,于是余凤歧制作了一副几十斤的锁链给自己戴上,似苦行僧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径向隘高古城。以其精诚感动了当地的百姓,大众齐心协力,这桥很快就落成了。
相传,余凤岐宿愿己偿便仙化到南安府戴员外家再世。然而他一生下来就日夜啼哭,搅得家人坐卧不宁。可是奇怪,当讨饭婆荡到戴员外家门口乞讨时,这孩子却转哭为笑,员外只好把这女人收留下来抚养他,三岁孩子便能与大人语,很得员外喜爱。
玉带桥石拱
员外询其为何见讨饭婆便不哭,他把前世在信丰修桥的经过诉说一遍,原来那讨饭婆是他前世之妻。十八岁后他高中状元。后来,民间为纪念他修桥的事,便命此桥为“余戴桥”。又因此桥犹如玉带之飘浮于水上,故又改名“玉带桥”。
玉带桥
历时近400年,玉带桥依然坚固,却不知道有多少客家前辈踏访过它,有多少掮客在玉带桥休憩过,又有多少香客在桥中间的神庙前烧过香,又有多少路人在聆听过余凤岐乞讨银子修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