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蜡染传承人制作的蜡染被面
观众观看记录苗族蜡染制作过程的视频
用丹寨古法制造的手工纸制品
现代蜡染服饰
参观者向丹寨蜡染传承人学习蜡染制作技艺
丹寨参展者向观众介绍蜡染工艺制品。本报记者钱丽花摄
2016年7月19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民族博物馆、贵州省丹寨县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千年窝妥——丹寨苗族蜡染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部分国家的驻华大使夫人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夫人,以及关心丹寨苗族蜡染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在开幕式现场,来自贵州丹寨县的芦笙好手和蜡染传承人表演了苗族歌舞和蜡染歌,现场充满浓郁的苗族风情。据悉,展览为期一周,将于7月25日结束。
本次展览以一件窝妥(蜡染衣)为线索,共展出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贵州省丹寨县蜡染传承人代表作品50余件、融合现代时尚元素设计的蜡染文创产品50余件,展现了千年窝妥的古韵今风。
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以此追溯和感知苗族人悲壮而辉煌的发展印记:第一部分“穿越时空的想象”,以丹寨苗族窝妥上的漩涡形鸟纹和彩陶上的漩涡纹存在神秘的关联为起点,回望和探寻苗族人在北进、南撤和西迁的千年发展历程中一直传承的鸟图腾文化;第二部分“百苗繁茂的史画”,重点展示了由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组织的27位苗族画娘,历时百天采用苗族蜡染传统技艺临摹完成的《百苗图》,此图长80米、宽0.8米,由82幅画面组成,汇集了540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贵州苗族、彝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农耕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第三部分“时间婉转的传奇”,集中展示了蜡染传承人代表作品和蜡染纹样,整体体现了丹寨苗族蜡染风格;第四部分“点蜡生花的时尚”,展示时尚设计师、学生以及丹寨蜡染传承人专门为本次展览创新设计的作品,从不同层面诠释了蜡染的传统与时尚。
该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同时举办了丹寨特色产品市集,主办方组织了十余家丹寨县特色产品企业以及“非遗”传承人进京参展。银饰、蜡染、苗绣等非遗文化的工艺流程展示,吸引观者积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
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对民族手工艺很感兴趣,她在现场向丹寨的蜡染传承人学习点蜡技艺——用铜刀蘸取融化的蜡水,在白布上绘制各种图案花纹。“没想到这样也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趣极了,好期待它染出来后的样子。”她笑着说。
北京民族小学的学生们之前在学校的课外兴趣班,就学习制作了不少蜡染作品,这次能近距离接触这些民间的艺术家,让他们喜出望外。“和这些蜡染传承人相比,我们的作品图案显得好简单啊,这次可以好好向他们学习,回去设计制作图案更丰富、更有民族风情的蜡染作品。”一位观展学生说。
在展览现场,还展示了丹寨县的许多民族手工艺产品,如用古法造纸技艺制造的手工纸、用苗族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鸟笼、用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制作的芦笙等。此外,木姜子、折耳根、酸汤、有机硒米等丹寨特色产品的展示品尝活动,也受到参观者的欢迎。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在悦馆·观澜湖艺术生活空间举办的蜡染传承人与时尚大咖对话、北京市民族学校的学生与丹寨蜡染画娘共同创作蜡染作品,以及中国民族博物馆组织的“苗族鸟图腾文化”学术研讨会等。
据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韦荣慧介绍,本次展览以“文创扶贫”为理念,一是以丹寨县政府为依托,组织开展蜡染传承保护扶贫项目;二是通过在国内外进行巡展,让蜡染作品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殿堂,提高蜡染技艺的社会影响力;三是通过展览吸引优秀设计人才参与蜡染作品设计,提高作品艺术水准及市场性;四是搭建电商平台,进行蜡染优秀作品网络众筹;五是通过组织市集活动推介丹寨特色产品,吸引社会资源广泛参与。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打造一条由当地政府、博物馆、时尚设计师、蜡染传承人、社会企业等多方组成的产业链,探索“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道路,多点互动助力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
据悉,该展览在民族文化宫进行首展后,还将在国内有关博物馆进行巡展。